导 语
欢迎来到“小橘灯·案鉴课堂”。本栏目主旨在通过真实案例,以案释法,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,为迷途的少年点亮一盏回归的“小橘灯”。今天,我们要关注一个看似简单却危害不小的行为——未成年人“拉车门”盗窃。一次随意的“拉车门”,可能让懵懂的少年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。
拉开车门的那一刻,
也拉开了人生歧途?
一、案件回放:
一次“碰运气”的代价
十七岁的小明(化名)正值青春叛逆期,父母忙于工作,疏于管教。某日凌晨,小明与几个朋友在街头游荡,因手头拮据,萌生了“搞点钱”的念头。他们漫无目的地穿梭在小区周边,挨个尝试拉拽停在路口的汽车车门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真有一个黑色轿车的车主忘记锁车!小明迅速钻进车内翻找,窃得放在车内的现金2000元后逃离。
案发后,公安机关通过监控迅速锁定了小明等人。被盗财物虽已部分追回,但小明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。
二、检察官释法:
侥幸心理下的法律红线
这起看似“碰运气”的案件,折射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家庭监管的缺失。
“拉车门”≠“捡东西”,
本质是盗窃!
01
很多未成年人家长存在误区,认为“拉车门”没撬锁、没破坏,车主自己没锁好,拿里面的东西不算偷。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。《刑法》明确规定,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,或者多次盗窃、入户盗窃、携带凶器盗窃、扒窃的,构成盗窃罪。小明等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,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车内财物的行为,且数额达到较大标准,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。
年龄不是“免罪金牌”,
刑事责任有界限!
02
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小明已满十七周岁,应当对其盗窃行为承担刑事责任。
那么,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又如何处理呢?
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,犯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、强奸、抢劫、贩卖毒品、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罪的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虽然盗窃罪不在“八大罪”之列,但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,也将面临治安处罚,并可能被责令接受矫治教育。
侥幸心理要不得,
违法成本很沉重!
03
“就拉一下试试”、“没人看见”、“车主活该没锁门”……这些侥幸心理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歧途的第一步。一次得手,可能助长贪念,最终滑向更严重的犯罪。违法的代价不仅仅是法律制裁,还会中断学业、影响未来就业、给家庭带来巨大伤痛。小明在案发后追悔莫及,但为时已晚。
预防是关键:
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共同的责任!
04
家长: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。务必加强监护,关注孩子日常行为和交友情况,培养其正确的金钱观和法治观念。本案中,小明的父母对小明疏于管教,未正确履行监护职责,检察机关向其制发督促监护令并要求接受家庭教育指导。
学校:应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,让学生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。
社会:车主应养成离车即锁车门的良好习惯,勿将贵重物品留在车内明显处。社区、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治安巡逻和普法宣传,营造安全环境。
检察官寄语
青春如朝露,珍贵而易逝。一次冲动的“拉车门”,可能给原本光明的人生蒙上阴影。我们呼吁每一位未成年人:敬畏法律,明辨是非,勿以恶小而为之!我们更呼吁每一位家长和社会成员:共同织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护网,用关爱与引导,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,让“小橘灯”温暖每一个需要指引的心灵。下期课堂,我们再见!
版权所有: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检察院
技术支持:正义网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